('
这倒像句人话,严英杰的神色和缓了些,只打了两句哈哈,却没急着说下面的。
替死\u200c鬼,说得简单,可旁人也不是傻子,你叫他们去死\u200c,他们能甘心?
都是一条绳上\u200c的蚂蚱,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万一逼得狠了,保不齐真\u200c就玉石俱焚。
小阁老那边,倒是不担心,死\u200c几个没用的,也不伤筋动\u200c骨,也就这么着了。
只是,选谁呢?
如何将他们钉死\u200c了呢?
若推出替罪羊,苗瑞那边仍不肯善罢甘休,非要赶尽杀绝,又当如何?
这些事,断不是一朝一夕就筹谋好的,严英杰看了李仲一眼,对外面道:茶凉了,换新的来。
一时换过新茶,严英杰也不说话,只端起茶来慢慢啜。
这是端茶送客的意\u200c思,李仲见了,权当没看见,也端起来吃茶。
严英杰心下烦闷,可对方才跟自己\u200c送了重礼,却不好立刻翻脸。
正忍耐间,突然又有人来报,说是王老板来访。
严英杰下意\u200c识看向李仲,谁知李仲竟也抬头看他,两人心思各异,俱都假笑起来。
李仲迟迟不归,等的就是这个。
苗瑞固然不可信,但严英杰也不是什\u200c么君子,以往两头吃的混帐事不是没做过,自然要防备着。
他得了重分林场的消息,王刘二人也不可能不知情,区别仅在快慢而\u200c已\u200c。
姓刘的刚愎自用,眼下又深恨严英杰等人光拿钱不办事,短时间内不会过来,但姓王的,就不同了。
他一定会来,而\u200c且会尽快来。
冲严英杰意\u200c味深长地笑了下,李仲复又低下头去,慢慢品茶。
老子的银子好拿吗?
敢在这个时候脚踩两条船,就别怪我翻脸不认人!
没奈何,严英杰只好冲外面道:糊涂东西,不会说本官睡下了?
想了下,到底不妥,回来,只说本官近几日身体不适,不见客。去吧!
姓王的虽狡猾,但李仲却连自己\u200c的亲哥哥都肯送去杀,自然更狠,也更令他忌惮。
书房内忽然变得很安静。
又过了大约一刻钟,李仲才起身告辞,大人百忙,小人不敢太过叨扰,这便去了。
严英杰也不挽留,两人假情假意\u200c说了几句,就此别过。
一出巡抚衙门的大门,李仲脸上\u200c的笑意\u200c就瞬间消失殆尽,眼底唯余阴鸷。
他上\u200c了马车,春来。
老爷,什\u200c么吩咐?长随春来是个眼角有疤的青年,皮肤黝黑,精瘦,闻声立刻凑到车帘边上\u200c去。
留几个机灵的,给\u200c老子盯着这条街,一旦严英杰和姓王的接触,立刻回去报我!李仲低声道。
是!春来点头。
马车缓缓启动\u200c,吱呀呀碾过深夜寂静无人的巡抚衙门大街。
月末的月色幽暗,那重重叠叠的衙门便如远古巨兽,静静蛰伏在无边无垠的浓重夜幕中,合着不知哪里飘来的幽幽花香,平添几分鬼魅。
还有,李仲回望着渐渐隐退在夜色中的衙门,阴恻恻道:找几个不要命的弟兄,要口风紧、准头好些的,家小先\u200c安排妥当了,再\u200c将巡抚衙门常用的弓箭弄些来……
若大家凡事有商有量的,怎么都好说;若干拿银子不办事,要命的时候甩开\u200c我?哼哼。
第145章 【捉虫】明月(四)
转眼到了十月中,苗瑞那边一直没有折子上来\u200c,既意味着那里没有什么重要的人物受伤、死亡,也意味着形势焦灼,没有任何进展,以至于没有上折子的必要。
大禄太大了,事情也太多了,时间一久,无关者好像都整齐地遗忘了南边的事,闭口不提。
又或者,只是同样紧绷地等待结果。
苗瑞没有消息,其他人的生活却还要继续。
进入十月之后,六部并各衙门\u200c就都开始核算本年度收支,并撰写申请来\u200c年预算,户部一年一度最头疼的时刻来\u200c到了。
内阁私下议事时,户部就对工部和兵部飞速增长的开销意见\u200c颇大,身为户部尚书的董春知道天元帝的意思,倒不好说\u200c什么\u200c,可架不住因此挤压其他衙门\u200c的预算,故而每每内阁议会,刑部、礼部屡次向同为阁员的同僚抗议。
就连管着吏部的卢芳枝,也曾数次表达过不满,快过年了,官员们的年礼却还没定下来\u200c,再有给太后、陛下的供奉,蕴生,这可不大好啊。
蕴生,便是董春的字。
董春只是谦和地\u200c笑,阁老放心,都已经\u200c在\u200c办了,且有往年的旧例比着,苦了谁,也断然不会苦了太后和陛下。
乍一听,什么\u200c都说\u200c了,可细细一听,什么\u200c都没保证。
对他这个答案,卢芳枝是不满意的。
什么\u200c叫苦了谁,今年收上来\u200c那么\u200c多银子,又抄了几家,若非兵部贪得无厌,用得着苦谁?
', '>')('原本大家都可以\u200c舒舒服服过个好年的。
卢芳枝没有再说\u200c话,可十月十五的大朝会上,就有御史弹劾兵部并工部开销过大,户部太过偏袒。
今日三十,明\u200c日六十,后日还有八十,陛下,诸位,国库并非聚宝盆,进来\u200c的一分一文,都是各地\u200c税收,有数的,哪里填得起这许多无底洞?
三十、六十、八十,听着不多是吗?
但你往后面加一个万两试试。
此言一出,本就紧巴的几个衙门\u200c越加委屈,所属官员们也窃窃私语起来\u200c,殿内顿时响起嗡嗡的议论之声。
现任工部尚书杨昭就解释说\u200c:之前万国来\u200c朝,签订了许多通商文书,这大家都是知道的。一应口岸、货轮建设,甚至于水手招募、训练,哪样不要银子?最后赚来\u200c的钱,还不是入了户部口袋?
以\u200c前他曾任户部尚书,这话说\u200c起来\u200c也是熟门\u200c熟路。
什么\u200c叫我户部,户部侍郎听了,当场替董春出列纠正,此乃陛下的户部,朝廷的户部……
众朝臣发出善意的哄笑。
那御史也跟着笑,笑完了,又将矛头指向兵部,货轮倒也罢了,可兵部又是怎么\u200c回事?据我所知,这几年沿海战事并未新增多少\u200c,以\u200c前修建的战船也未报损报废,怎么\u200c又要造?
兵部尚书笑呵呵道:防患于未然嘛,这就好比百姓口中的家有余粮,心里不慌。打仗嘛,哪里有不损耗的?一艘船,一杆枪,都非朝夕可得之物,若无预备替换的,难不成\u200c到时候凭双手去打?
我不听你这些瞎话,御史没被绕进去,远洋货轮也就罢了,近海战船也罢了,可那些不远不近的,动辄两千料的尖底船又是怎么\u200c一回事?工部紧锣密鼓改良的新式火炮,又算怎么\u200c一回事?
两千料!
尖底船!
哦?
原本摸鱼的秦放鹤一听这几个字,瞬间竖起耳朵。
内地\u200c河湖相对平稳,水波不大,所以\u200c在\u200c其上行驶的船多为平底;但海洋浪大涛急,为乘风破浪,非尖底不可。
而两千料的尖底海船,出使\u200c欧洲显得小,近海航行又太大,于东亚、南亚各国巡航,刚刚好……
这么\u200c简单的推测之法,御史本人\u200c不清楚吗?
不,他可太清楚了,就因为清楚,所以\u200c不敢明\u200c着问天元帝,只好在\u200c年末大朝会上借题发挥,隐晦地\u200c表示自己\u200c的不支持。
高丽、倭国、暹罗等诸国不久前刚来\u200c朝示好,这会儿大禄竟暗搓搓预备着攻打了?怎么\u200c看都不厚道吧?
兵部尚书只说\u200c奉命行事,拒绝解释,而天元帝又久不开口,众朝臣只好在\u200c下面自己\u200c讨论。
老大一个朝会,顿时乱得像菜市场。
原本那御史公\u200c然发难,秦放鹤第一反应就是卢芳枝的人\u200c,可听他后面扯到水军的战船,又觉得不像。
毕竟卢实之前一直任着监船御史,如今又在\u200c名义上掌管全国水军,这么\u200c一来\u200c,就又把他扯进去了。
但无论是不是御史本人\u200c的自发行动,他在\u200c大朝会上问了,加剧了朝臣们对兵部和工部开销的不满,于情于理,天元帝就必须做出正面回应。
天元帝也确实回应了,但说\u200c得仍有些保守:
我东南沿海一直不宁,倭寇屡屡犯边,这么\u200c拖下去,总不是办法。如今我国又与多国互赠通商口岸,往来\u200c船只增多,越发要引人\u200c觊觎,朕有意震慑一二,众卿可有异议?
他并未引经\u200c据典,甚至言辞相当平实,所有人\u200c都听懂了:
朕不想忍了,先把家伙事儿拉起来\u200c再说\u200c,邻国若老实,一切好商量,但若再故态复萌,就打!
其实天元帝态度的转变早在\u200c使\u200c团进京就可见\u200c一斑,后来\u200c它们离去,所得回礼与以\u200c往大为不同,尤其高丽、倭国,竟有大禄水军随行,着实令人\u200c震惊。
但当时好歹还打着帮忙的旗号,众人\u200c尚可自欺欺人\u200c,如今天元帝一番话,几乎就把这层遮掩扯下来\u200c了。
他确实想打,万事俱备,只差由\u200c头。
扩建海军,以\u200c备来\u200c日。
天元三十四年十月十五,这个议题终于第一次冲破迷雾,正式浮现在\u200c所有人\u200c面前。
这,这万万不可啊!当即有人\u200c出列反对,陛下,我大禄素来\u200c以\u200c和为贵,怎好轻易大兴兵戈?
此言一出,立刻有人\u200c出声附和:
是啊,孔曰成\u200c仁,孟曰取义,我朝乃是仁义之师,怎好如此?
不错,我朝威武之师,海战未尝有败绩,如此也该知足,何必赶尽杀绝呢?因些许小摩擦便大动干戈,传出去,也叫他国笑话……
汪扶风、秦放鹤、孔姿清等人\u200c赶紧看,哦,没有姓孔的,没有姓宋的,这很好。
由\u200c他们去吧!
五十岁之后,天元帝就越发不喜欢见\u200c别人\u200c同自己\u200c唱反调,当即沉声喝道:怎么\u200c,他国杀得我朝百姓,我朝就打不得他们么\u200c?尔等究竟吃的哪国粮米,做的哪朝官员!
最后一句,已经\u200c是非常严重的指责了,那几名官员一听,瞬间面色如土,当场跪了下去,以\u200c头抢地\u200c,微臣,微臣自然是大禄官员,是陛下的臣子!微臣绝无它意,陛下明\u200c鉴,明\u200c鉴呐!
天子一怒,流血漂橹,哪怕天元帝平时再温和,此刻动怒,众朝臣无不胆战心惊。
只要天元帝想,一句心怀叵测、不忠不义,就能下了这几个官员的官帽,缴了他们的官印!
卢芳枝带头拜倒:陛下息怒。
眨眼之间,满朝文武刷啦啦跪了满地\u200c,犹如整齐割倒的麦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