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林说:那么你开始觉得这个世界是真实的了,对吗?
林宣摇头说:不?不对,我要回家的。这里就像是一个大型的全息游戏,我不能沉迷……不然就回不了家了。
谢林叹了口气,说:好的,我明白了,我们慢慢来,会好的。
等到林宣离开后,谢林拿出那两张林宣做过的试题陷入了沉思,他能够肯定,从这两张纸反映出来的林宣绝对没有生病。
但是,现在的情况显然是有些特殊了。
黎元说:这是……人格缺失?
谢林:是,也不是。
人格缺失是意识形态的剥离,难以触摸到外界的情感,以致产生对真实与虚假的认知模糊。有这种病的人,一般是比较冷漠的 。
但林宣不同,她确实产生了虚假与真实的认知模糊,但他却可以感知到外界情绪 且共情能力要比一般人还要强。
她自己构造构建了另一个‘真实’的世界,然后将眼前的世界当做‘虚假’,他来找我,其实是想找个人来认同这个想法。
黎元:这个病症在你们心理学上有什么专有名词吗?
谢林说:暂时没有,我调研了很多病历,但它们相似之间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很难归类到一起。不过在心理学上其实并没有100%正确的审判细则。世界是多变的,人是多变的,人心更是复杂的。
那她的病因呢?黎元说,是陆深吗?
谢林:恰恰相反,陆深是他的救赎,是他的存在,才让林宣产生‘这个世界是真实的’这种怀疑的。
黎元疑惑:不管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疾病,必然是有诱因的,总不能是天生的吧?
谢林曲指轻敲桌面:天生的心理疾病确实有,但林宣不是,我推测……是她的原生家庭。
黎元若有所思地重复:原生家庭?
谢林:人从出生起必然拥有一个生活的环境,绝大多数人都会有一个家,有父母、亲人。他们的存在,塑造着人的血肉和思想观念,人的行动受大脑操控,他们走的每一步,干的每一件事,都有原生家庭的影子。它可以通过坚定的意志打破重塑,但它的存在,永远无法抹除。
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的烙印。
黎元:我明白了, 那她前言不搭后语的话该怎么分析?
谢林:不知道你有没有感觉到林宣的口供很有针对性?
黎元提过茶壶给谢林续杯,说:很明显,想不注意都难。
她只在两种情况下承认自己杀的陆深,一是私下与你的通话,二是审讯室里的突然崩溃,其余时间全部表示不知道。这两种情况,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你都在场,二是都无法被当做定罪的证词。
所以,‘我杀了陆深’这句话,其实是说给你听的,也正因为如此,我才会让你参与到这个案子里,她想拉你下水的意图实在太明显了。
谢林:正常来说,她那么想拉我进来 你更应该阻止,怎么还如她所愿了?
第6章 有必要过度解读
黎元:大禹治水亦知,宜疏不宜堵,先顺着她,且看下一步她会如何做。
谢林皱眉思索着林宣的每一句话——我杀了陆深,救救我,我会死的,我不知道,他叫我等他,你为什么不信我?,是我杀了陆深。
谢林猛地站起,说:陆深的尸体找全了吗?
黎元眼神锐利:我记得自己并没有向你披露案件的细节,所以谢林,你又是从什么地方知道陆深的尸体是不完整的?
谢林:……还真是碎尸?
我是不是不应该说话?
谢林说:如果你再仔细地琢磨一下林宣的话,就能猜到陆深的尸体是不完整的。
林宣出现在案发现场,是等我来,也是在等你们找出陆深,因为林宣答应了陆深会等对方。
黎元:……真的需要把一个人的话过度解读成这个样子吗?
事实证明,真的需要!
谢林继续说:林宣她总是说自己会死,但是现在依然活得好好的,她现在的精神状态又显著地很不好,那能维持现状的原因就是执念。
等我来是一个,等陆深来也是一个,如果‘陆深等到了’,那就意味着执念消了……
黎元只好配合谢林的脑洞:所以执念消除,不应该意味着释然了,人就轻松了吗?
谢林:可林宣说是她杀死了陆深。
黎元:如果她是凶手,那就不存在‘等陆深来’这个执念,因为从一开始她就已经等到对方了。所以要想让这一切闭环,凶手就必须是另有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