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人脑子都不爱拐弯,等回头要有人稍微煽动,兴许情况就变了呢。
皇帝轻轻一笑,未置一词,继续批阅奏折。
有波折是定然的,这些他早有所料。
但后头的发展,不会同曹德说的那般,这厮出去了一阵子,对京中之事不够了解,小看了莲沐苏的影响力,更小瞧了读书人的狂热,判断偏了也是应该。
而且有范公那老奸巨猾的老头,与秦祭酒这样的大儒相帮,怎么会有事呢?
再不济,还有他。
曹德看他这胸有成竹的样子,看得不爽,接着说道:读书人最恨欺世盗名之人,只要牵扯了这不好的名头,那性质可就不同了,到时那些书呆子指不定写满大字,字字批判你那大舅子呢?
皇帝挑眉看曹德,漫不经心地问:欺世盗名,盗了谁的名?
莲沐苏是有真才实学的,现下的名头,全是自己考出来的,且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考出来的,这方面根本无法攻讦。
别忘了那篇《公论》还在争相传诵之中,这都是莲沐苏自己写出来的。
这般有才华之人,缘何需冒名科考?
那是因为受郭家栽赃陷害,又忌惮郭家连襟薛家,还一直遭遇追杀!若不改名换姓隐藏下来,只怕早死无葬身之地了。
人为替全家洗清冤屈,不惜冒名,只为求一个公字而奋勇前行,毫不畏惧。
还有当初重考,官府贴榜第二日便过来应考,心怀坦荡,光明磊落,在善学广场之外可不少人都看见了!
现下,在重考过了有名声后,莲沐苏没有继续隐瞒冒名之事,选择在青天白日之下站出来,将此事开诚布公,把真相坦坦荡荡公之于天下。
第870章 师公
莲沐苏不惜将之前功名心血毁于一旦,也要同家人一道,站在光明之下击鼓鸣冤,甘受律法之裁,也要洗清莲家冤屈。
这样的人,得到的只会是美名,怎会是骂名呢?
皇帝不担心莲沐苏,反而担心的是顺天府,若是对莲沐苏的判罚分寸拿捏不好,只怕不好收场。
但不能赦人无罪,毕竟莲沐苏的确冒名了,否则后人效仿,皆借名身有冤屈冒名考试,科举不就乱了?
却也万万不能重罚的,单撇开他小妃嫔的干系,对这样的人才,皇帝更不可能重罚,何况此种情景之下,重罚会激起民怨,实属不妥。
好在皇帝另有安排,心想到时先将人召来再说吧。
曹德想邀功,却自讨了个没趣,十分没意思。
见皇帝不搭理他,他坐在一旁喝了一盏茶后,拍拍屁股准备走人。
走到门口前,他回头不经意地提起:那什么,你那三舅子脑子不错,是个好苗子,我看上了啊,回头将人弄进内卫司,说好了啊。
说着怕反对似的,一溜烟走了出去。
在书房内的皇帝停了笔,诧异地抬头望去,人已是不见踪影。
他面上若有所思,能被曹德赞一声脑子不错的人,极为难得。
他小妃嫔的几个哥哥,看来他了解的还不够多啊,莲家出一个像莲沐苏这样的人已是难得,竟还出一个能被曹德看上之人,嗯……
这么想着,他唤来人吩咐了几句,来人匆匆而去。
却说曹德这边,出了苍澜院的书房后,朝着外头走去。
从皇帝这里没讨到什么便宜,他郁闷得很,在慢悠悠路过主殿之时,忽然闻到一阵香味。
他嗅了嗅,紧接着听到一个声音,不由一丝惊讶浮现在脸上。
咦,这不是小美人的声音?听说人还在养身子,声音就这般洪亮有力了?
他狐狸眼一挑,想了想,脚步一拐,朝主殿走去,心道尉迟昭的便宜讨不到,小美人的倒是可以讨一些。
从这日起,莲花总觉得莫名其妙的,有个小白脸时不时在苍澜院出现,在她眼前久不久晃荡一下,要么想蒙她吃的,要么就想蒙她别的,乱乱的。
这小白脸她见过,第一回 见是想蒙她的鱼,没蒙成,人又坏又笨的;第二次见是逮放长虫的坏人时出现的,当时万岁爷让她不要以貌取人,说这小白脸人不如何,办事还是牢靠的;第三回便是她醒来的第二日,那日万岁爷忙政事去了,她躺着无聊,灌了三碗粥一碗药后,肚子饱饱的,浑身暖洋洋的,身子觉得恢复了不少。
她让小青扶着她去院子走走,走着走着,总觉得缺了些什么,浑身不得劲儿,让小吉子小林子他们献计献策。
最后她忽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她要烤红薯,给万岁爷和齐嬷嬷添小食,补一补!
冬日和烤红薯,不能更配了!
说干就干,炉子是早就做好的,现成的,就等着这一日了,她寻来寻去,想去凉亭烤来着,其余人怕她待久了着凉,坚决不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