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人坐好,重新用膳。
显然是饿狠了,莲花嘴巴鼓鼓的,就一直没停过菜,皇帝一直给她夹菜,差点都赶不上她吃的速度。
到后面皇帝担心她吃太快不好,提醒她慢一些,她才慢下来。
皇帝全副心神都放在她身上,只有她给他夹菜时候,才吃个几口。
待她吃得差不多了,皇帝不经意间问道:囡囡现下觉得如何?
莲花嘴里嚼巴嚼巴,闻言不经脑地说:糯糯的香香的,好吃。
皇帝无言,替她擦擦嘴,又问道:可有何处觉得不适?
嗯?莲花望向皇帝,摇了摇头:没有呢,爷,怎么了?
没有便好。看来是真的好了。
皇帝掩下思绪,心中想需尽快请黄祖德的父亲黄神医来看看。
呀,爷您都没怎么吃呢。莲花吃饱了,有心思想别的了,发现皇帝没吃多少,连忙给他夹菜,催促他快吃。
一顿晚膳吃了个一波三折,后来他的小妃嫔似乎将那条河的话题给忘记了,也忘了要证明她凫水技巧很好,一句没提。
皇帝虽不敢确定,却也不敢再问出口,怕她又想起那些不好的来。
比起她来,《劝学诗全集》对皇帝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此事以后他会慢慢引导她,现在放在皇帝心里最重要的是,是解除她身上的隐患。
以前皇帝也见过莲花这样,但人一下就清醒了,没有这次这么严重。
这一次使得皇帝内心极为不安,担心有时她像这次一样无可避免地想起什么来,隐患随时会引发出来成为噩梦。
想起为她取名的老和尚的话,他心中隐约有所感,或许这就是那个老和尚说的她身上的大劫,只是这劫难与寻常人的不同。
第713章 九成的把握
当初听说她身上发生的事时候,皇帝暗中推测兴许那便是她的劫难,十岁之时经历家庭破碎,流离失所,历尽艰险千里投奔亲人,深陷梦魇危急性命,最后被高人所救。
当时的他以为劫难过去了,只要她不想起来人就会没事,被护在他的羽翼下会永远好好的。
但这一次让他彻底失去了侥幸之心,让他意识到,他的小妃嫔身上的劫难只是被隐藏了,一隐藏就藏了近七年,却是没有过去的。
如果是明枪暗箭刀光剑影,皇帝有信心将人护得好好的,但隐患早在多年前就已经种下,他心中充满忧虑与无力感。
不过相比七年前,如今要好得多,他的小妃嫔有了他和腹中的孩儿,又确信了她的家人还活着,对人世间的留恋与七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不会再有当初那般凶险。
但皇帝仍旧不敢赌,不敢再抱有幻想,在晚膳时候一直想的,便是开始主动寻找化解的法子。
她的家人是最好的良药,找到他们是当务之急,他直觉人已经近在迟尺,却总差那么一点点……
除此之外,还缺一个神医坐镇,当年那个游医已不知去向,那么隐退的千金圣手自然成了首选。
所以在晚膳之后,皇帝走出大殿唤来张庆去传唤黄祖德,在人来到后,请黄祖德告诉黄神医,万寿节后想亲自去拜会,请人入宫一趟。
黄祖德一听,受宠若惊,又坚决地道:万岁爷,万万不可,您乃天子之尊,亲自拜会家父实在折煞也。家父脾气虽是怪了些,但常与微臣赞颂万岁爷是明君,让微臣多替爷分忧,微臣入太医署也是得了家父之鼎力支持。待微臣下了值回去与家父说,想来定是愿意进宫为万岁爷分忧。
黄祖德之言句句是实话,他如此崇拜皇帝,脱不开在黄神医耳濡目染下的影响。
黄神医不爱与王公贵族打交道,那是因为当年他见过的那些王公贵族好仗势欺人,个个吸食民脂民膏,却又视人命如草莽,当年被这些人迫害不轻。
而皇帝登基之后,这些情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公贵族夹着尾巴做人,再也不敢随便鱼肉和残杀百姓,当年迫害黄家的那贵族也被皇帝给斩杀了,算是间接替黄神医报了仇。
所以黄神医对皇帝是无比的认同,做行脚游医时走在田间市井稍微看见点变化,便同黄祖德说一嘴,就比如说行医时被几个老头看热闹似的围观,就同黄祖德说当年的百姓除了咽气的,上到七老八十的老头老妪,下到四五岁垂髻小儿,个个都是要下田的,就这样都吃不饱,哪像如今那么闲适还能看热闹,这都是当今天子治理的功劳啊。
再比如看见村头两条狗打架,黄神医就说当年人都没饭吃哪养得起狗啊,就算养了狗,那狗也是饿得瘦不伶仃有气无力的,哪像如今这两条狗看见人来架也不打了,追他们追得那么紧,这都是吃太饱了才也有力气多管闲事,这多亏了当今天子啊,让百姓家的狗都能吃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