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萍心中莫名升起畏惧:清雅姐姐,你都教过我,我记得的。
她怕清雅,比怕刘妃还怕。
清雅面无表情,冷淡道:你从头说一遍。
清萍一怔,想说不必吧,她都伺候过的,却在看到清雅眼神时将口中的话咽了回去,顺从地将如何伺候刘妃的事,事无巨细完完整整说一遍。
汤药饭食怎么伺候,生活起居怎么伺候,什么症状用什么药,等等等,全都说一遍。
听着过程中,清雅无丝毫表情,直到听完,确定无误,才略一点头,转身便走。
清雅姐姐,你去哪?
不该问的,清雅回头,看了清萍一眼:不要问。
清萍打了个冷颤,低头避视,身子轻轻抖了抖,不敢再问。
与华福殿的阴森死气完全相反的,是京中各处布置得喜庆的街道。
这一日的京城各处,主街干道纷纷开始装点彩绸彩布,酒楼食肆布坊等争先恐后,唯恐慢人一分,装扮得绚丽多姿。
为了庆贺后日的万寿节,商铺与百姓民居早早便装扮上了,颇有模样,街上行人渐多,商客旅人比比皆是,都面带喜意,为万寿日而早早赶到京城,以便在当日占个好位置,去争抢万寿节喜饼,图个喜庆,添个彩头。
好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
相比之下,反而官府公家之地较为低调,各处衙门只换了两个大红灯笼,其余未做特别装扮。
曾经的万寿节却并非如此,官府和皇宫花样百出,装点极尽奢华,讨上欢心,普通老百姓之家,根本没有多余闲钱做这些无谓之事,甚至因万寿节强制百业停歇,而愁云惨淡,不知明日的米粮何处而出。
在当今天子登基后,便有谕令废除了这些陋习,禁铺张浪费,禁扰民,不得劳民伤财,由官家在皇城各处派发喜饼,百姓皆可领。
京城之外的各地文武百官,万寿当日设置香案,向京城方向拜一拜即可,无需特别庆典。
大朝会休沐三日,官府衙门与涉及民生百业的如常值守,其余如书院等可休沐三日。
民间渐渐繁荣后,百姓和商贾开始自发张灯结彩庆贺,近几年愈来愈盛,百姓为天子庆贺的举措越来越多。
万寿节当日,街头上戏曲表演、歌舞演绎、杂耍、踩高跷、赏花灯等,应有尽有,街头巷口百姓着鲜艳衣服出来游逛,妇人与妙龄的女子的妆容打扮,都比往日艳丽。
故而这几日京中都很热闹,反而官府低调无华。
这便是万寿节了。
尤其今年,国泰民安,普通百姓吃饱穿暖,兜里有点闲钱,连国子监外的重考都能形成集市,更何况万寿节。
而此刻,京中东城王公贵族聚集之地,却要低调得多。
在一座高大的府邸前,门头上一块巨大的牌匾,牌匾上写着敕造郑国府,牌匾下是三间兽头大门,另有东西两个角门,临街蹲着两座石狮,威武霸气。
这座府邸,正是当朝郑国公的府邸,开国功臣的后代居住之所。
此时,一名面容恬静的妇人站在十来步的大门前,望着这座大门,面上看不出情绪来。
妇人上了些年纪,瞧着四十来岁的模样,脸上有些许皱纹,身着寻常人家的衣饰,举止却端庄典雅,看得出礼仪极好。
她对扶着她的年轻男子点了点头。
年轻男子当即朝着大门正中走去,百无禁忌地直接抬起一个门环,猛砸门,砸得砰砰作响。
这名男子面容俊朗,棱角分明,脸上有块小小的疤痕,似被利器所伤而留,与那妇人有几分相像,肖似母子。
大街上人群络绎不绝,面上带着喜庆之意,有多事点的路人,懂点规矩的,不由暗想,王公贵族规矩大,寻常大门非一般人能走,敲门也是敲两边角门,而且也没有这么敲的,那是砸门,不是敲门,实在失礼。
等郑国公府的人出来,定会驱赶这样无礼之人,指不定还得打一顿。
第682章 表小姐……
可路人都懂的道理,这妇人与年轻男子仿佛不懂一般,尤其妇人,不像不懂规矩的,却任由年轻男子这么做,面上淡淡,似乎合该如此。
侧边一角门开了,一个小厮怒气冲冲地探出头来,当即训斥年轻男子,令其住手,骂哪家来的,没规没矩,若不是见年轻男子高大壮硕,捏着拳头朝他走来,他非得接着再骂不可。
小厮憋着气问找何人。
年轻男子当即道,要找郑国公。
小厮一顿,又想怒斥,最终还是忍了,讲道理道不是何人都能找国公爷的,还望报上身份姓名来,他去通传。
年轻男子仔细想了想,看向妇人,问他们是何身份来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