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起还提醒他,太原府造谣生事的那些考生,二十年内不能科考,今生与仕途无缘几乎板上钉钉,恐怕将怨恨转移到他身上,让他多加小心。
最怕有些偏激的,要来京城找他的麻烦,还要防备这些人在京中的亲友,对他攻讦诋毁。
耐心地听这精瘦的老头儿说了半晌,莲沐苏渐渐来了兴致。
这老头儿说的一些观点,与他不谋而合。
两人在大街上相谈起来。
莲秉成激动得很,他第一次去善学广场时,莲沐苏提前交卷了,他没见到真人,只觉十分可惜。
第二次,也就是今日,他消息得到的晚,全靠自己心血来潮出门溜达才知道这件大事,等他看过卷子,压抑着激动,去到国子监外,人潮又散了,还是刚散的,错过了莲沐苏出来劝众人的那一幕。
看来无缘见见这个了不得的年轻人了。
他满心丧气,只觉得甚为遗憾。
没想到时来运转,在回去的途中,竟然让他碰到人了,这怎能让他不激动?!
有才之人,大多都有些孤傲的脾气,但眼前之人非但没有半分文人的酸腐架子,还平易近人与他相谈,偶尔甚至虚心向他请教,让他如坐春风。
他高兴地感叹,非但才学傲人,还人品出众,能写出那样的文章是有道理的,圣上处置得对,就该狠狠罚太原府那帮闹事的人,让他们一辈子不能科考才好,省得心术不正,做官后为祸百姓。
莲沐苏摇头失笑,没有评价。
他看看天色,开口告辞道:某与先生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只是天色已晚,某还需赶回家中,改日再谈。
莲秉成意犹未尽,抬头望天,也的确不早了。
他郑重地行了个标准的儒生礼:今日与君一谈,胜读千卷书,打扰多时了,只是本人才疏学浅,只得个秀才功名,当不得连解元一声先生之称,若是不弃,我正好比你大点年岁……
说到这里,莲秉成有些不好意思起来,攀亲引戚的毛病又犯了,他看见合得来的人,就想结交,当年跟莲长和,就是这么认识的。
他踟蹰了一下,终敌不过内心的渴望,最后厚着脸皮道:便……便唤我一声莲兄如何?
反正连跟莲,念起来差不多,指不定五百年前是一家。
他这么想,是有道理的,他这莲姓一脉,就是出自连姓。
才学不以功名论高低。莲沐苏微微一笑,还了一礼,正好对眼前这个老头也有好感。
他道:莲兄姓莲,不知是哪个莲?
这一声莲兄,让莲秉成十分高兴,忙不迭道:‘水亭风日无人到,让与莲花自在香’中的莲。
说完这句话,想到了他的小花侄女,面上忍不住嘚瑟了几分。
他这一句介绍,可是把小花侄女的大名都含了进去呢,是特地为他小花侄女找的诗,等以后见着小花,他定要显摆一二。
莲沐苏整个人猛然顿住,面上笑容消失殆尽,失态地看着眼前精瘦的老头。
莲之姓氏,极其罕见,这天下姓莲的人少之又少。
很久远很久远之前,他家的先祖姓连,不姓莲。
族谱上记载,因大旱,满地饿殍,先祖不得不迁徙,路上饿得两眼昏花,就快支撑不住,被东西绊倒,倒在了一片干涸的河塘上。
濒死之际,先祖发现那绊到他的,竟是一根露出小半截的莲藕,长得枯木一般,无人注意,仿佛冥冥之中有灵,等着救先祖一命。
第642章 可是秉成族叔?
先祖大喜,用尽最后的力气,将莲藕挖出食之,终得救,自此改为莲姓,以谢救命大恩。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岁月,莲家分出了两支,一个支脉在南面扎根,一个支脉去了北面求生。
想到这里,莲沐苏心狂跳起来,浮现一个大胆的猜测。
他压抑着激动,定定地看着眼前的老头,问出心中的猜测:可是秉成……族叔?
当年莲长和带着一家人北面探亲,探望的正是莲秉成,只是当时莲沐苏在书院读书,并未前去,因此没见过人。
虽说眼前的人,面貌显露的年岁老了些,跟莲长和对他说的对不上,身材也实在瘦了点,且莲宝私下与他说过,莲秉成被保护了起来,恐怕一时半会出不来。
但此时不知为何,莲沐苏心中就有一种预感,眼前的人,就是他爹拜把子的兄弟、几百年前同一个祖宗的秉成族叔!
于是他再也忍不住了,问出了心声。
他想,试一试又有什么打紧,最多是认错罢了。
正想着如何跟小花侄女显摆的莲秉成,听到问话,抬眼望去,愕然了一瞬: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