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那段苦难的日子里,即使没有条件,即使日日干着重活,他的大哥依旧没有放弃读书这件事,总是默念读过的书,去思考其中之意,夜里在很累之时,还要练字,日复一日,风雨无阻。
这就罢了,他大哥与流放所里的三教九流都能打成一片,比他更甚,为人敬重,又从众多流放之人那里,了解人生百态加以思索。
被流放之人,各有各的过往来历,比普通百姓要精彩得多,或大奸大恶,或宵小之辈,或贪官污吏,各式各样穷凶极恶之人,什么样的都有,这些人是非道德观念与看事的角度很是清奇。
他听了都每每感慨,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譬如,有一个贪官被抄家流放,全家死得只剩一人了,从一个满肚流油的大胖子瘦成了一个瘦子,却看得很开,学识十分渊博,还很健谈,看事的角度就很清奇,最爱与他大哥探讨人生哲理。
这贪官认为当官得会贪,才能更好为国为民,才能为百姓办真正的实事,让百姓富裕起来。
论点是这样的,治下的衙门得有钱,才能吸引各方人才,教书先生得有钱供养吧,百工巧匠也得有银子养着,各事生产器具也要足够银钱去造,甚至农耕之物也要有专人寻求更易耕种之法,这些都离不开银钱。
适可而止的贪,可以让这些都能实现,造福百姓,而贪只贪富人的,又不贪百姓,便是伤了一些百姓的利益,也是舍小我成全大我,不碍事。
而两袖清风的官,名声虽好,眼界却太窄,只会按部就班做事,干不了什么大事,压根无法真正造福治下的百姓,让百姓跟着一起穷,这样的官太爱惜羽毛了,最是自私自利。
第522章 跟小妹一样的嗜好
这一番言论,差一些让听到的人都相信了。
大哥问贪官,为何会进来,治下百姓是否真的富了。
贪官沉默半晌,长叹一声,说欲壑难填,贪着贪着忘了收手,也忘了初衷,被查抄了,但他的理论没错的,他所治理的县渐渐成了百工之乡。
大哥摇头,直言道只是因为当地乡绅商贾有需要,才逐渐成百工之乡罢了,非贪官的功绩,放纵贪念,被乡绅地主所挟持,成为傀儡,这样的官只为乡绅地主做事,非为百姓伸张,并不能造福百姓,反而穷苦的百姓被乡绅地主吸血导致越来越穷。
贪官反驳不得,却坚称自己没错,若人生再来一次,定会做好云云。
像这样角度清奇的人还很多,小偷不认为自己有罪,不过将别人闲置之物物尽其用,劫匪顺应天理,笃信弱肉强食,等等,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观点都有。
他的大哥,便是在这样环境之下历练而出,人生与圣贤之理相互结合,自然看得透彻,与人不同。
今日这么多人的场面,不过小场面罢了,哪比得了流放时经历的险境。
那时刚到流放之所,周遭无处不在的恶意,内有流放所中犯人虎视眈眈的欺凌,外有郭能走狗时不时的欺压折磨,比如今险恶得多。
都走过来了,往日那些苦难,造就了今日的坚韧。
他相信,只要他们一家都活着,就没有过不了的坎儿,郭能早晚会得报应的。
莲宝眼中迸发出一抹坚定的自信,他默默离开人群,暗暗留心周遭,看看他前头遇到的白胖子还在不在,可惜一路都没看到,猜测应该已经离开了。
他回到原先编藤条的地方,人还没走近,那卖秋梨膏的商贩远远看见了他,就朝着他招呼了起来,神情十分激动。
莲宝讶异,先头这商贩也与他搭过话,对他多是同情,两人交集也不多,他不过离开了一阵而已,何故对他这副模样。
不等他走近,秋梨膏商贩便自个朝着他迎来,神情十分热切:老弟老弟,你这藤条往日好不好卖?不不,是你做的是不是富户生意?瞅准了今日富家子弟多,才出来开摊?
一连串问了几个问题,秋梨膏知道好卖肯定是不好卖,这种大生意是不做则已,一做吃几个月。
莲宝十分不解:李大叔,何出此言?
两人说着走到那箩筐藤条旁边。
李大叔双眼冒光,用袖子遮掩掏出那锭大元宝,很正直道:老弟,这是贵人来买了你的藤条给的银子,我掂过了,整整十两银子,买你一根藤条,财不外露,你赶紧收起来!
说着直接塞到莲宝手里,又挡住外头的目光,嘴里一个劲儿催促莲宝收起来。
莲宝听了半天,看着自己手里沉甸甸的元宝,有些愕然:还真有人买?
他十分惊讶,往那编好的藤条一看,果然编得最好的那根不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