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一万步讲,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若真的被评过了,张榜出来,他们之中不乏有才之人,轮番一字一字挑,都要给挑出毛病来不可,到时候再联合起来反抗不迟,还有这条后路,怕个什么。
本就是必赢之局,不必多想。
与之相对的是另一群考生,他们考上了举人,是万万不愿意太原府乡试重考的人,尤其乡试排名靠后的举子,得此消息满心丧气,只觉前途无光,人生无望,再来一次他们许就落第了,没那么好运了,寒窗十年啊,一招自以为功成,却可能幻做泡影,任谁也难以接受。
他们这些人还被针对,本是举人之身,却被落第的秀才欺压,如过街老鼠一般,被说成是徇私舞弊的拥护者,百口莫辩,心里不由迁怒到了连慕和主考官身上。
太原府如一锅煮沸的粥一般,落第的秀才本就比考上的举人要多得多,这派人得意洋洋,有些秀才甚至悔恨当初没有联名,否则这样的美誉自己也有了。
另一小派人则紧闭房门,发奋读书,心里做了最坏的打算,只是发奋之余嘴里总含着几分苦涩,要咒骂连慕和主考官几句方成。
而今年太原府的鹿鸣宴也出现了奇观,本该宴请新科举人,新科举人没见几个,净是联名上书的落第秀才参加。
唯独贡院和皇华馆里头风平浪静,任由外头风吹雨打,岿然不动,稳如泰山。
这一番颠倒的景象,在京中将连慕名声传来后戛然而止。
起初没有人信,并且但凡有说连慕一句好的人,都遭受唾骂。
只是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压制不住,这群落第秀才慌了神,尤其那几个心高气傲跟着搅和的举人,一开始还信心满满,随着消息传来的越来越多,心里慢慢慌起来,在落地秀才未反应过来前,一改常态变得沉默起来。
这场事本就这几个举人跟着挑起了,被落地秀才日日被捧着,人飘了不少,声称乡试重考之时,解元必出于他们之中,等听到了连慕竟能与国子监秦先生谈笑风生,还得了夸赞,顿时慌了神,变得惶惶然起来。
秦先生是谁,乃当今公认的大儒,学识了得,被圣上亲自请出山当了国子监的祭酒,无人不服。
连慕得秦先生另眼相看,那事情就不一样了,他们原先计划的后路,随着连慕名声的传播开来,似乎也慢慢不可行起来,当初他们靠的就是人多势众,可若连慕有了拥护的人呢?
蹦跶越高摔得越重,说的就是这群人了。
从这时起,太原府形势又生了变化,原先闭门不出的举子顿时扬眉吐气,纷纷打开窗户,敞亮又痛快,当初对连慕的迁怒不由一扫而空,这些人反而成为了连慕的推崇着,每每有连慕的消息便津津乐道地谈论。
此时的贡院和皇华馆依旧岿然不动。
太原府乃至整个天下,都在等着那一场国子监的考试结果的消息传来,从未有一人的重考能得到世人如此大的关注,有些人等不得了,甚至亲自前往京中,反正考上的举子也要参加来年春闱,早一些出发更好。
说回京中,京中可没有太原府这般矛盾的景象,几乎所有读书人,都想去亲眼看看连慕长什么样,风华是否真如传闻一般,奈何国子监闲杂人等进不去。
其他书院有又好奇又大胆的学子想要翻墙头,刚翻进来,当场被逮住扭送回了自家书院,失了颜面,被自家师长狠狠教训了一番。
也有人时不时在国子监墙外头晃荡,以期能撞大运见到连慕。
贾监丞见状,将院内院外的巡逻安排得更密集了,就怕有人闯了国子监。
第472章 掉落孤本
三日后的国子监善学广场之考本就引读书人的关注,可从这日开始,不止读书人关注,当官的、平头老百姓都上了心,在整个京中都宣扬开了,传的沸沸扬扬的,都准备三日后去到场一观。
有精明的小商贩纷纷开始琢磨,提早占场到时转让,想捞些快钱。
善学广场大马路对面的书斋二层,早早便被人包了下来。
而国子监的人有所察觉,提前驱散小商贩,并上报礼部。
礼部提前做了安排,派了官兵提前围场,保国子监之稳,保百姓之安,保考场之顺。
一场由太原府考生引发的解元重考之试,席卷京中,时日未到便已起骚动。
此事薛平本就知晓,不过一群考生闹事,他原不放在心上,在听到这太原府的解元竟然能和秦祭酒论得上道,且在京中风评扶摇直上后,他改了主意,让仆人去准备此事,三日后也去一观,若是真如传闻一般,他不介意早早示好,收归旗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