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然朝廷已经如此腐败,那为什么不改朝换代呢?
至少一个新的朝代到临,老百姓的日子会过得好一点吧?
大概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数,就在他升起这个想法的时候,再次遇见了他的启蒙老师赵先生。
原来,赵先生当年之所以离去,是被同窗好友引荐给了端敬太子门下的朱侍郎。
后来,端敬太子事败,朱侍郎一家也遭了流放,赵先生就无处可归了,只得带着家眷远遁。
他们走到河北地界时,赵夫人病重,一家三口只得在此滞留。
也就是这一留,就再也没走成。
山东的叛乱蔓延到了河北,因为赵先生是个读书人,不幸被裹挟了进去,阴差阳错做了叛军的军师。
当时虎头正觉得世如累卵,民如倒悬,再加上赵月的缘故,脑子一热就加入了叛军。
还是赵先生顾念他,又有意将女儿托付给他,提醒他隐姓埋名。
后来叛军事败,也是赵先生最先察觉到事有不遐,暗中把他和赵月一起送走了。
至于他自己,由于算是叛军的高层,心知朝廷不会放过他。
再加上妻子死后,他的心气就去了大半。如今女儿也有了归宿,他对这世间再无留恋,在被朝廷捕获之前引火自焚了。
后来,虎头和赵月又断断续续参加过几次叛军起义,但这些叛军都没有激起大的水花。
也就是他俩比较机警,逃跑也跑出经验了,竟然每一次都是有惊无险。
对于自己堂哥的弟子也要起义,虎头简直就是见怪不怪,一点都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
他不但拍着胸脯保证一定把信送回去,还私底下传授了不少事败之前逃跑的经验。
庄留白无语了许久,也只是再次拱手施礼,拜托彦叔了。
——哪有人家事业刚开头,你就泼冷水说失败的?
庄留白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起义,绝不像是虎头那样一时冲动,他是分析过形势,经过深思熟虑的。
此时已是天下纷乱豪杰并起,朝廷面对雨后春笋般的起义军,早已经失去了一开始的从容,越发无力清剿。
如今的朝廷,能控制的地方,也只剩京城及周边各县。
至于其他地方,就只剩个名头了。
所以,朝廷的剿匪政策,就是谁称王就打谁。
至于那些不敢称王的势力,平叛之人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因为实在是太多了,若都要清剿,无论是分兵还是逐个击破,都不是朝廷能负担得起的。
打仗可是需要钱粮的,朝廷连税负都收不上来,又哪来的军资?
这样的形势,让庄留白想起了先生曾讲过的一个故事,里面的主人公靠着九字真言得到了天下。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学一学嘛。
虽然他也是个穷苦出身的暴发户,但他的目标是天下,自然不会占领几个城池就沾沾自喜,恨不得立刻称王称霸广而告之。
衣锦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这话是项羽说的,也让许多爱炫耀的人奉为圭臬。
可这些人也不仔细想想,项羽是个什么下场?
他的想法若是真有道理,为什么得天下的不是他?
耐得住寂寞,才能享得了长久。
正如汉高祖。
庄留白找宝钗借了一笔钱,用这些启动资金招兵买马,靠着宝钗黛玉等人的帮助,先拿下了金陵。
这也让他意识到,宝钗不只会做生意,黛玉也不只会搞研究。
在江停云的教育和庄兰月的影响下,庄留白并不觉得争霸天下都是男人的事,更不会觉得女人就该躲在男人背后,付出一切却默默无闻。
他立刻拜请二人做他的军师。
宝钗十分意动,却还心有顾及,黛玉却是直接答应了。
宝姐姐是怕重蹈令先祖紫薇舍人的覆辙?
宝钗点了点头,还是玉儿知我。
他们薛家在前朝时就是巨富,先祖紫薇舍人也曾支持本朝太-祖起义。
但本朝立国之后,先祖却只得了一个虚职和一个皇商的名额,连一个爵位都没有。
这世上的人大多数都看不起商人,像本朝太-祖那种泥腿子出身的,一朝登临高位,更是要把下位者踩进泥里,才能凸显他的高贵。
从前宝钗是不懂,懂了之后就十分不屑。
这不就是端碗吃饭,放碗骂娘吗?
黛玉劝道:人和人到底是不一样的,只看他并不因为你我是女子便心存轻视,就知道他不是那等轻狂人。
见宝钗神情松动,她又搬出了江停云,你就算信不过他,还信不过我表哥吗?
我表哥教出来的弟子,绝对不是囿于礼教的庸俗之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