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藩王赐田有两种不同管理模式。
一种是自行管业,另一种是有司代管。
自行管业的意思是王府自营。
王府自己将赐田租给佃户,向他们收田租和赋税。赋税不交朝廷,而是交给王府。朝廷虽然免了藩王的赋税,但是藩王并不免佃户的赋税。。
怎么收,收多少,什么时候收都由王府说了算。
有司代管是官府代为管理。
官府将田租给百姓,收上来的钱再转交给王府。
有司代管的田,田租和赋税特别低。在成化、弘治年间,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当时赐田的田租和赋税每亩收银三分,到了万历年间又改为上田三分,中田二分,下田一分五厘。
范景文的意思是,虽然不给封地了,但是朝廷会将封地的租税钱以藩王宗禄的名义发出去。
对藩王来说,并没有多少损失。
什么意义吗崇祯很是纳闷,虽然不给封地了,但是还会给钱啊,有钱就能买地,有地后又会出现各种乱象。
范景文微微一笑:目的就是让他们买地买地就得花钱,这样钱就能从王府流向民间。买地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欺行霸市的行为,这些行为就是藩王的把柄。
藩王问题不可能一劳永治要给藩王犯错的机会,一旦他们犯了错,陛下就能抓住把柄治他们的罪。
陛下削藩要削有罪之藩,而不是削所有的藩有问题的藩王宗室,陛下可以降罪。没问题的藩王宗室,陛下根本不用管。他们做的好事不但会维护陛下名声,还能稳定大明统治。
勋贵也是同理
如果强行削藩,并将削藩的范围扩大到勋贵身上,建文时期有些武将出工不出力的情况将再次发生。一旦起刀兵,对朝廷非常不利。
万历二十三年,明神宗朱翊钧下诏恢复建文年号。
范景文的这番话让崇祯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是啊
只削有罪之藩就够了
没问题的藩王根本没必要削
他们做的好事在百姓眼里等同于皇帝做好事。
尤其是不能明目张胆的削勋贵。
一旦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武将们就会胡思乱想。
导致出工不出力,或者故意战败投降对方。
靖难之役时,南军这边就有几个手握重权的人明目张胆的演朱允炆。
崇祯不能重走朱允炆的老路。
范景文又补充了一句:世宗便是用这个办法削的藩。
崇祯不置可否的点了下头。
世宗是嘉靖的庙号,嘉靖时期被废的藩王最多。
嘉靖怎么削藩的
一部分藩王因绝嗣被废藩,一部分藩王则是因为犯罪被废藩。
范景文这句话说的非常有深意。
他虽然没明说,崇祯却听懂了。
尤其是那些因绝嗣而被废藩的情况很不对劲。
藩王不但有钱,而且妻妾成群,怎么会生不出儿子来呢
生出来容易,养大了难。
藩王的儿子们会莫名其妙的夭折,导致绝嗣。
这里就有阴谋论了。
无论是否有阴谋,嘉靖都达到了他削藩的目的。
可惜嘉靖的后代把这个本事忘得一干二净,导致被群臣和藩王拿捏。
范景文离开时天色已晚,崇祯亲自派人将他护送回府。
谁也没想到大明朝数十万藩王宗室的命运,在君臣二人的商议下被改变了。
这充分体现了重要的会议人不多,人多的会议不重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崇祯只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处理南京送来的无数题本。
这些题本大多都是弹劾李邦华的,指责他独断专行,草菅人命,大不敬,贪墨公费等等各种罪行。
少部分题本来自地方官员,大部分题本出自御史之手。
大明有律,言官不会因言获罪。
所以言官便成了南方朝廷官员的枪
崇祯并没有不理会,而是认认真真地把所有题本都写了回信。
意思大概是朕知道了,李邦华身为钦差手握重权,不便轻举妄动,等他回北京后再说。
同时他将所有弹劾人的名字全都记在一个小本上。
回信是稳定这些人情绪,防止他们继续使坏作乱。
记名字是为了杀人。
那个小本子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名字,字迹清晰整整齐齐。
把本子上的人都杀了可能有冤枉的,但是隔一个杀一个肯定有漏网之鱼。
崇祯做的第二件事是物色提出藩王宗禄改革的人选。
政策虽然制定好了,但是需要有人提出来。
谁提出来比较合适呢
朝臣都不愿意趟这趟浑水。
崇祯也不想让他们打头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