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读书阁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37章 制造局和研究院的第一次碰撞(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李邦华见崇祯没有怪罪,顿时松了口气,开始认真思问题。

京师的火器、火药数量堪称全国之最,以他兵部尚书和内阁首辅的身份,最多最多能调走两成,同时这两成火器需要找一个人来假接收

别看仅仅两成,这个数量已经相当多了。

唯独不确定是商队。

虽然他招揽的商人会严格保密,但商人手底下人多嘴杂,保不齐会把消息透露出去。

若想保守秘密,需要让那些安插在商队中的锦衣卫参与进来。

好在宣府距离京师只有三百多里,商队十天就能往返一次。

计算过后,李邦华沉声说道:回陛下,臣可以将京师两成火器,外加十几万斤火药以兵部的名义给黄得功运去。负责运输的商队出京后先往南,随后变换旗帜再往北,贿赂唐通后穿过居庸关,悄悄运抵宣府。

好你提前将手续备好,等阎应元收复宣府后立刻派人运过去

遵旨

第三件事崇祯目光看向西南,朕从内帑拨银五十万两外加一封密信,你想办法给黄得功送过去。

臣遵旨李邦华领旨后离开皇极殿。

前者刚刚离开,崇祯立刻吩咐王承恩拟旨:悄悄给黄得功拟一份中旨,旨意是让他无视兵部起草的圣旨,继续进京勤王。

来到北直隶后,不要走官道,想尽办法避开朝廷尤其是兵部的眼线

拟旨后派信任的太监给黄得功送去,可以慢,但是必须比兵部起草的那份圣旨快

王承恩不敢耽误,迅速起身去往内廷拟旨。

崇祯靠在龙椅上,找回了刚刚穿越时的感觉。

连续的脑力活动让他有点困,就在昏昏欲睡之时,有小太监来到崇祯身前低声说道:皇爷,锦衣卫都指挥使李若琏奉旨觐见。

崇祯睁开眼:宣

李若琏一瘸一拐的走了进来,就在他要行叩拜之礼时,崇祯挥手阻止:免了,李指挥使这是怎么了

不问还好,这一问让李若琏老脸通红。

他神态扭捏的回答:臣最近在京师新招募了一千多个锦衣卫,昨天教他们翻墙时失足从墙上摔下,扭伤了脚踝,让陛下见笑了。

崇祯笑着摇摇头,随后说起了正事:李指挥使,京师还有多少擅长监察百官的锦衣卫

李若琏掐指算了算:约二百人左右。

好崇祯目光中带着杀意:从现在起,立刻派人把兵部所有官员全部暗中监视起来。上至三品侍郎,下至无品小吏,统统监视起来。人员不够找东厂借,朕已经打过了招呼。

他们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人全都一一记录在册。

无论有没有异常情况,短时间内都不要动他们

臣遵旨

李若琏离开后,崇祯终于松了口气。

回到乾清宫吃完午饭简单睡了一觉,醒来后再次回到皇极殿。

此时的皇极殿内站满了人

这些人有的穿着朝服,有的身穿锦衣,更有甚至穿着最低级的布衣。

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走进皇城,也是第一次来到皇极殿。

眼睛这看看,那瞧瞧,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敬畏。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赶大集,只有在场的人才清楚,他们都是大明京师制造总局和研究总院的人。

范景文站在最前面,见崇祯来到,带领众人三叩九拜行君臣之礼。

崇祯很高兴

经过工部筛选,十多天的时间里网罗了上千名学者和匠人。

而来到皇极殿的这百余人,更是翘楚中的翘楚。

诸位,朕设立制造局和研究院只有两个目的:传承,发扬八壹

你们当中有谁是开矿,炼铁和制造火器的匠人

众人不明所以,站出来十多个人。

崇祯点头,转头问范景文:范尚书,你觉得大明的火器存在哪些问题

以大明的火炮为例,一是铸造时间漫长;二是容易炸膛;三是重量太重,不便移动;四是装填速度慢;五是雨雪天气会导致火药受潮失效

虽然问题看似很多,但在使用中最大的问题还是制作时间,炸膛以及重量。

范景文之前就在工部任过职,所以对火器的缺陷了如指掌。

铸炮是个细致活,首先要制作模具,阴干后才能进行下一步,这个过程短则一两月,多则数月

可惜的是,费力做出来的模具使用一次后就得作废。

铸造火炮的成本首先就是模具雕刻的工费,然后才是材料费用。

这才是火炮铸造速度慢且贵的原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