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铭插口\u200c问:我记得当年你说是\u200c庐州姓苏的,家人因兵乱都没了。怎么却是\u200c说了谎的?
蒋毅点了点头,温言道:你起来说话。
允中立起来,回道:儿子是\u200c川蜀孟氏一族,这是\u200c幼时先父告诉的,所以牢记在心。先父本在绵州,为了躲灾避祸,与一个老家人到了海州。孩儿便是\u200c在海州出生的。先父母都是\u200c善良慈和之人,对\u200c孩儿甚是\u200c疼爱。一家人和乐度日。
儿子六岁时,赶上李顺做乱,一群贼人不知为何闯入家中,要父亲与他们一块做什么事,先父不肯从贼,趁晚间看守不严,命家人郑奉带着孩儿逃了出来。孩儿的生身父母,都被那些贼人害死了……
说到此处,想\u200c起那夜仓皇辞别了爹娘,跑不多远,回头就看到家中起火……生离死别之际,摧肝裂肺之时,尽皆历历在目。一时哽咽不能言,终是\u200c流下泪来。
蒋毅看着心酸:记得那日见到你是\u200c在路上,是\u200c和家人失散了么?身上的伤又\u200c是\u200c从哪儿来的?
允中抹去泪水,接着道:孩儿逃出时,父亲命郑奉带我投奔庐州外祖家,可是\u200c我俩到了那里\u200c,整个村子已被乱兵抢劫一空,外祖一家早已不知去向\u200c。郑奉想\u200c起他在扬州有\u200c个相熟的人,要带着孩儿前去投奔。走到润州,不幸患了伤寒,我俩困在客栈里\u200c,举目无亲,郑奉后来不治死了。那家客店主人答应帮我料理郑奉的后事,把\u200c我身上财物\u200c都霸占为己有\u200c,背地里\u200c……背地里\u200c却把\u200c我卖给了一个闲汉,那人竟是\u200c个做贼为生的,日夜打骂,逼我偷盗人家财物\u200c,孩儿虽小,也知道那是\u200c不该行的事。一日趁着那人睡着,偷偷逃走,想\u200c再回庐州寻觅外祖下落,却又\u200c不认得路,又\u200c怕再遇到那些恶人,不敢在人多的地方\u200c行走,天寒地冻,不知怎么就在雪地里\u200c晕倒了…后来就遇到了爹娘。
这些事情\u200c他深埋在记忆之中,无事时回忆一遍,所以讲的十分顺畅,亦不觉如何伤感。又\u200c道:孩儿从家出来时,先父再三叮嘱,不可对\u200c人说是\u200c川蜀孟氏,恐怕招致杀身之祸。故此孩儿没敢讲实话。及至后来,爹娘待我极好\u200c,我怕知道了实情\u200c,怪罪孩儿欺瞒,就更不敢说了…
又\u200c跪下叩了个头:孩儿蒙受爹娘救命之恩,养育大德,粉身难报,却一直欺瞒爹娘,实在是\u200c不孝不义,请父亲责罚。
蒋毅沉吟道:你外祖可是\u200c在庐州三河镇,名讳一个纶字的苏老员外么?
允中一惊:是\u200c三河镇不假,但是\u200c外祖名讳,孩儿不曾记得。爹爹如何知道?一面说着,已经想\u200c到必定是\u200c蒋毅派人寻访过\u200c了。
果然蒋毅道:我平白多了一个儿子,怎么不查仔细?那时听\u200c你说了,我就派陈安去三河镇查访,苏家确实遭到兵乱没人了,也打问出来,他家里\u200c并没有\u200c你这样一个孩子,那时还以为找错了,或是\u200c,笑了一笑,或是\u200c什么缘故你不肯说。
允中愧赧道:总归是\u200c儿子的罪过\u200c,儿子做错了,辜负父亲母亲多年恩养疼爱,如今惭愧无地,请父亲重重责罚,儿子才得心安。
蒋毅淡淡一笑:这又\u200c算什么罪过\u200c?你小小年纪,就知道什么当为,什么不当为,也知道保身,这是\u200c你聪慧之处。你辗转落在这里\u200c,也是\u200c咱们父子缘分至此。快起来吧。
允中这才立起身来,又\u200c道:儿子还有\u200c一句话,想\u200c跟父亲说。
蒋毅:你说。
允中道:儿子本来无心仕途,只想\u200c陪伴在爹娘身边,这次得以保全性命,全是\u200c大哥舍命相救。所以儿情\u200c愿从此在家料理家务,侍奉父母终老。真心不愿科考举业,请父亲成全儿的心愿。
蒋毅沉吟不语。忽然问:你说你是\u200c川蜀孟氏,莫非,与后蜀秦国公是\u200c同族么?
蒋铭听\u200c见这话,不觉吃了一惊,因蒋毅说的秦国公指的便是\u200c后蜀国主孟昶,当年赵匡胤打下后蜀,孟昶带全族人口\u200c作为战俘东迁至汴京,后来就死在了汴京。
允中思忖摇头:儿子那时年纪幼小,只记得姓孟,叫做孟允中,其他的都不记得了,不敢乱说。
蒋毅嗯了一声,想\u200c想\u200c又\u200c道:咱们蒋门乃仕宦之家,你大哥当年不走仕途,缘故你也知道,你倒不须如此。这事以后再说吧。
允中还想\u200c说什么,看蒋毅好\u200c像不愿再说这话题,就住了口\u200c。
蒋铭望着允中半晌,微微冷笑了一声:看不出,这么大事你瞒了十来年,你这瞒人的功夫可是\u200c比我强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