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钦察南伐,情况却已经与四年前封疆与独孤辽作\u200c战时截然不同。
察合台出兵三十万,抵达须弥关\u200c,与舜国守将\u200c沉戈合力抵挡钦察。
却不想,与此同时,三大关\u200c中兵力最雄厚的云中关\u200c总兵献城归降。
云中关\u200c二十万战士誓死不臣,血战至死。
沦陷的云中关\u200c成为一个破口,钦察大军从此处涌入中原,一夜之间,失去屏障的帝都\u200c,彻底暴露在北疆铁蹄之下\u200c。
太子独孤辽努力维持四年的盛世\u200c就此打破,久违的战火再次燃起,帝都\u200c人人自危,熟悉的恐慌与混乱再次蔓延开来。
所有人都\u200c记得,四年前那一战,他们付出了多么惨重\u200c的代价。
四月二十一,钦察出兵的第四天,求降的论调就已经层出不穷。
有人道:不降,难道要像四年前那样,以卵击石,受尽折辱吗?
闻言,那些所谓的清流深深蹙眉,慨然道:
北疆人粗鄙蛮横,怎可臣服于这些人?宁死不降,才是君子风骨!再说,今非昔比,这四年里圣上仁德治国,国力充沛,与之一战不成问题!
劝降派哦了一声:
张大人说得也在理。听闻张大人的公子饱读兵书,年纪轻轻就以一篇止战论名震京华,如今中原生死存亡,正是张公子报国的好\u200c时机啊!
听到要自己的儿子上战场,张大人闻言脸色一白,陪笑道,国家大事,黄口小儿怎能来添乱,他顿了顿,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太,太子殿下\u200c!太子殿下\u200c久经沙场,战功赫赫,一定可以击退北疆!
这时,角落里有人嗤笑,开口:张大人好\u200c生善变,之前弹劾太子殿下\u200c拥兵自重\u200c的人是你,如今又舍不得你儿子受苦,就把殿下\u200c推出来的,说殿下\u200c战功赫赫的也是你。
饶是张大人,脸色也开始青一阵白一阵,他环视四周,那,那刘将\u200c军……
有人看热闹不嫌事大,回道:年前被你们督察院弹劾刘将\u200c军参与太子结党营私,已经贬去琼州了。
李,李总兵……
荣仪旧部,宁国府出事次日就自戕了。
薛提督……
已经乞骸骨了。
刘大人不说话了。
那些曾经痛斥独孤辽和独孤遥兄妹弄权作\u200c乱的清流们,一步步夺走了太子与朝元帝姬手中的兵权,如今见\u200c朝中再无战将\u200c可用,就开始主张南渡迁都\u200c。
沉默看着这场闹剧的独孤辽终于忍无可忍,他冷冷开口,掷地有声:
迁都\u200c?诸位大人读书可别读偏了!历朝历代,都\u200c没有过\u200c被北人逼得南退的先例!
此言一出,满殿沉寂。
直到这时,身着明黄色道袍,一直端坐在垂帘后闭目静听的皇帝缓缓睁开眼。
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 。
他沉沉地开口,朕深知战事劳民伤财,不愿再见\u200c兵燹与生灵涂炭,迁都\u200c甚善,金陵、杭州、蓉城都\u200c极好\u200c,诸位爱卿可有想法?
听到迁都\u200c两字,站在垂帘外,按刀拱卫在皇帝身边的独孤逐猛地回过\u200c头。
南渡是奇耻大辱,丧权辱国,不战而败。
比四年前战败和亲还要没有尊严。
隔着云雾般的纱帐,他连父亲的脸都\u200c看不真切,仿佛真的是雾里看花的仙人,远离人世\u200c烟火,不染尘埃。
他回过\u200c头,慢慢闭上眼。
散了早朝,独孤逐才坐上马车,就道:先不回府,去京郊别院。
马车中常备着常服,独孤逐脱下\u200c朝服,换上月白圆领袍,又将\u200c原本鸾带上的虎符、鱼符和牙牌一一摘下\u200c。
整理好\u200c蹀躞带,他正准备像往常一样,将\u200c虎符收到马车的暗箱中,却突然停住了。
他犹豫了一下\u200c,最后还是将\u200c虎符挂回身上。
别院中,星洲正在用早膳,见\u200c他一大早匆匆赶来,怔了一下\u200c,小应?
独孤逐上前一步,按住正要扶着桌子起身的星洲。
要出事了。他将\u200c手搭在星洲肩上,深吸一口气,才再次开口,收拾东西,过\u200c几天我带你离开京城。
星洲愣了一下\u200c,小应?
独孤逐闭着眼,声音难得疲惫:今天早朝……
朝字还未完全说出口,他顿了顿,不露痕迹地改口,……今天早上,我听到有人说,皇帝要迁都\u200c了。
星洲怔住了。
迁都\u200c?
她抬眼,难以置信地望着独孤逐,真的?
独孤逐闭着眼,点了点头。
星洲的嘴唇颤了颤。这,这和卑躬屈膝地为北人做奴才有什么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