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读书阁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461章 人才诅咒(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等到了南朝,从刘宋武帝刘裕开始,寒门才开始崛起,可是就算是是宋武帝自己出身也不高,但还是要联合门阀统治国家,寒门依然无法进入朝堂。

甚至到了大唐,门阀政治依然没有能被扫除。

在场的都是学贯古今的,自然明白申时行说的道理。

不是中原选择了门阀政治,而是那个时代只能发展出门阀政治。

从西汉武帝后期的地方豪族,向着世家门阀转化开始,门阀政治一直在夺取最高权力。

甚至可以说,三国的魏蜀吴政权,才是违逆了当时的历史潮流,是曹操、刘备这些超出时代上限的人杰,强行将历史进程拖了几十年。

等到三家归晋的时候,已经是当时历史的必然了。

所以朝鲜的两班制度,也是朝鲜自然的选择,在我们看来自然是落后的,可是本来这项制度在朝鲜也是没问题的。

众人点头。

申时行说道:可坏就坏在,朝鲜距离我们中原太近了。

因为接受中原文化太方便了,朝鲜内部除了两班贵族,也出现了大量读书人。

这些寒门读书人,在政治上无法更进一步,被血脉禁锢在基层。

而一部分斗争失败的朝鲜大臣,加上一些研究经义很厉害的儒生,最后无法出仕,只能在朝鲜创办书院。

而这些书院又培养出大量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和他们的师长一样,同样因为两班制度无法身居高位。

而我们东南崛起之后,这样的情况更严重了。

成本低廉的印刷术和纸张,让朝鲜的书院不仅仅教书育人,还开始自己印刷报纸,发出自己的声音。

当年李舜臣来东南,不就是这个原因吗?

申时行说完,徐渭沉默了一会儿说道:

汝默所说的情况,不是和西汉末年太学扩招的问题差不多吗?

听到徐渭这么说,众人就理解了。

西汉在王莽篡位之前,经历了多次太学扩招。

在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能算是研究儒学的机构,总共也才百人不到,太学生授官的也不过几十人,而且都是低品官员。

汉宣帝时期太学人数也不多,太学生进入朝堂也都是基层职位。

可从汉元帝开始,太学就开始不停的扩招。

等到王莽篡汉之前,太学生已经达到了三千人!

可朝堂上能够容纳的岗位就这么多,汉代还有大量的外戚、列侯需要安置。

在最后王莽篡汉的过程中,这些大规模扩招却无法安置的太学生,在舆论上和行动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最支持王莽篡汉的政治力量。

申时行说的没错,朝鲜的问题是距离中原太近了。

大量对现状不满的知识阶层无事可做,只能聚集在一起键政。

落后的土地上承载了太先进的文化,东南的主权在民思想迅速在朝鲜风靡。

原本就高喊着废除两班制度的年轻读书人,如今已经开始喊着废除朝鲜国主的口号了。

这些在野的读书人,虽然不是两班贵族,但也是地方上的寒门。

寒门也是门,至少是自耕农小地主,在基层都是说话很有分量的人。

这样一群人在野,通过印刷术发展的廉价报纸联合起来,交流各种思想,甚至已经出现了书院结社。

而朝鲜王室和两班贵族忙着在朝堂上争权夺利,互相斗的你死我活,更是加强了对基层的盘剥。

两班制度原本就会造成了的土地兼并和腐败,明廷强硬的外交冲垮了朝鲜的小农经济。

朝鲜小朝廷奉行的事大主义,对明廷的遵从,又给原本就落后的统治,再叠上的买办的debuff。

这一切都让更多的百姓走到了朝鲜统治集团的对立面上。

这就是李舜臣看到的朝鲜乡野情况。

新的思想在朝鲜迅速传播,基层正在失控,到处都是一点就燃的火药桶。

申时行不再说话,内阁众人沉默不语。

迅速扩张的知识阶层,可不仅仅是朝鲜。

苏泽开口说道:给读书人更多的出路,通过公平让更多的基层的读书人流动起来,我们东南才不会走上朝鲜的老路。

人才只有用得好才是资源,用不好反而是诅咒啊。

众人心有戚戚。

苏泽说的当然是以后的事情,如今东南的人才还是不够用的,大量基层岗位还空着,而经济欣欣向荣,市场上到处都是机会。

已经有一部分读书人放弃进入仕途,开始在商业上闯荡了。

可也如苏泽忧虑的那样,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这个纸张书本价格下降,知识传播更加方便的时代。

也许只需要一代人,中原的识字率就能翻几倍,而读书人的数量更是要急速膨胀。

等到那个时候又要怎么办呢?

苏泽没有立刻回答内阁这个问题,他将话题拉回到了朝鲜问题上。

让李舜臣继续在济州岛招募流民,另外给朝鲜本土浇一把油。

断了朝鲜,就如同断了明廷一臂。

求一下月票

请收藏本站:www.bjzhongwen.com。笔尖中文手机版:www.bjzhongwen.com

',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