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胡宗宪献策郑国渠
等到进入了苏州府的地界,谭纶和高翰文突然发现,关卡一下子少了很多。
偶然遇到了一个钞关税的关卡,除了通关货物需要走缴税的货物通道之外,如果只是携带少量行李的人根本不需要检查,直接就可以快速通行。
谭纶和高翰文对视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神中的诧异。
按理说明明现在是战时,可是两边根本都没有打仗的样子,就看到一车一车的货物向着南京方向运过去,不知道的还以为苏州府还在明廷控制下呢。
子理兄,我们到了苏州府去哪里?
谭纶在路上已经想好了去向,他立刻说道:去找王世贞!
高翰文这才想起来,当今天下文坛宗师王世贞,如今正在老家苏州太仓县服丧。
王世贞的父亲王忬因为严嵩严世蕃父子的陷害,被皇帝下令斩杀,王世贞对朝廷心灰意冷,辞官扶着父亲的尸体返回苏州老家。
谭纶说道:我和王元美是隔了一科的进士,当年同在翰林院为官,有同馆之谊。
王元美的父亲是忠良,被朝廷所害,他辞官归乡肯定也深恨之。
赵贞吉闭着眼睛说道:为了朝廷,只能苦一苦百姓了!
当看到满头白发的胡宗宪,站在苏泽身后的徐渭愣了一下,才几个月不见,胡宗宪竟然又老了许多。
虽然这个房子寒破,但是王世贞是当世文宗,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又擅长写戏作曲,书法也是一绝。
王世贞喊了弟弟的表字,王世懋闭上了嘴巴。
对方点头之后,这户部官员只觉得脑袋晕晕的,是这个世界太魔幻,还是自己跟不上时代了?
赵贞吉还没有享受完斗垮谭纶的喜悦,就先等来了自己的末日。
九边精锐十几万人,苏泽手里就这点兵马,控制闽浙都费力,本来赵贞吉并不觉得朝廷会失败。
胡公!
他擅长揣摩皇帝和内阁的心意,他知道自己现在重要的任务就是解送纲粮入京。
这个户部官员都惊了,他指着对方说道:你们通过贼军的报纸打探军情,然后发给前线的张部堂?
另外在南京、扬、镇三府再发匠户三千,在扬州加快制造纲船,江北的粮食一定要送到京师!
在返回太仓之后,王世贞就烧了家中奴仆的身契了,但是这个老管事是看着王世贞长大的,对王家感情很深,所以自愿留下来帮着两兄弟做事。
王世贞拉着谭纶说道:今日看到《警世报》上的消息,我兄弟二人为子理兄捏了一把汗呢!幸亏子理兄走的好!你们且在我家住下!静观南京形势吧。
也就是说谭纶这皇帝亲自下旨意要缉拿的要犯,竟然是正大光明的走出南京城的。
果不其然,九月二十日的时候,朝廷的锦衣卫拿着诏令抵达南京,却得知了谭纶已经逃跑的消息。
当年王世贞所写的科举八股文,都被书商当做范文印刷出版,自然不可能吃不上饭。
胡宗宪看向苏泽说道:大都督,胡某在浙江多留了一阵子,是为了这件事。
领头的东厂王公公非常愤怒,可偏偏无法斥责南京群臣。
两人拿起筷子,高翰文的眼角流下泪水。
如今南京户部根本没办法维持运转,赵贞吉跑到刑部牢房大闹了一阵子,总算是将几个骨干手下保了出来。
王世贞又对谭纶说道:能从南京逃出来就很好了,只要留着有用之身,总有拨云见日的时候。
哥哥王世贞还给朝廷当了几年官,王世懋刚考上进士,还没授官父亲就已经犯事了,所以王世懋是一天皇粮都没吃上,自然对大明朝廷怨气更大。
从此关中益足,才有秦并天下之基业。
可是王公公调查了半天,结果更加的尴尬了。
王世贞兄弟服丧期间不能喝酒,但是也置办了晚宴款待二人。
就连手下也有些看不过去了,这个户部官员说道:
赵部堂,今年朝廷才恩准江北诸县减税,如今又要倍征,万一酿出民变?
敬美!
江北地区也是重要的产量区,淮安、泰州、扬州都是水乡,如果能顺利的将这里的粮食运到京师,应该也能调集一部分九边精锐南下吧?
不过这些年江北饱受倭寇侵扰,后来为了抗倭又掘开了淮河,里下河地区受灾严重。
谭纶和高翰文立刻说道:那就叨扰了!
等到车到了大都督府后,胡宗宪被迎入府中,徐渭单独拉着苏泽说道:
苏泽说道:郑国修郑国渠,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建万世之功。
朝廷给赵贞吉的命令,就是让南京户部造漕运船,保证今年的纲粮能送到京师。
简单寒暄了一下,王世懋将谭纶和高翰文引到了王家兄弟新的住处。
这个兵部官员说道:张部堂是在徽州府不假,但是江西的消息张部堂也打探不到啊,还是《警世报》上的消息更快一些。
看到一身守孝服饰的王世贞,谭纶默然说道:
而郑国修渠,也是有利于百姓的,既然胡公是为了百姓,那苏某也愿意为了百姓修水利。
下令,今年江北的粮食立刻征收!按照去年的两倍收!收完了立刻装船,务必要送一批粮食去京师!
高翰文如今已经彻底对朝廷绝望了。
赵贞吉自言自语道:徽州府的秋粮动不了,那是留给南京左右卫的军粮。
南京诸臣看到反贼报纸的新闻,没有直接动手抓谭纶有罪?
这位王公公只能将要求南京全城戒严,然后下令调查协助谭纶逃跑的从犯。
南京城内突然兴起了大狱,只要和那些浙归官员扯上关系的人,都会被锦衣卫抓捕下狱。
又想到当年上任杭州的时候,周围同僚对自己的礼遇,再想到放归南京之后,那些人对自己的冷遇。
苏泽笑着说道:文长是觉得胡公是要做郑国?献策郑国渠?
苏泽亲自上前,一把搀住胡宗宪,拉着他一起走下码头。
谭纶和高翰文在南京的时候前途未卜,又没有什么进项,吃的都很简陋。
这抓赵贞吉?
皇帝也没让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