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再没有什么能比这番话更美妙更动人了。
姜韶华听得心花怒放,攥着崔渡的手笑着叹道:我何等何能,竟能有你。
崔渡不假思索地应道:是我有福气,才能遇到郡主。顿了顿,又笑道:等今年秋收过后,郡主就不必为粮食发愁,可以再多招纳收容北方流民,充实南阳郡人口。
姜韶华笑着嗯一声:你这话可算说到我心坎里了。我就是这般打算的。
北方大乱,百姓挨饿受苦。我救不了所有人,至少能尽一份心力,多救一些算一些。
还能趁机扩充人口增加实力,日后想征兵也容易得多。正是一举数得的美事!
崔渡忽然想起了什么,好奇地问道:平州也受了旱灾,那个叫潭胜的,到底是怎么养活军队和百姓的?
姜韶华神色有些微妙,看着崔渡道:你真想知道?
崔渡从这几个字品味出了什么,震惊得瞪大了眼:该不会是我想的那样吧!
就是你想的那样。姜韶华难得长叹一声:平州一直在打仗,根本没时间种粮食。平州乱军的军粮,一半是抢来的,另一半是人肉做出的肉干。
所以,被裹挟的百姓加入乱军后,就再也回不了头。个个铁了心,跟着潭胜造~反。
人吃人,不再是比喻形容。
吃了人肉的人,还算人吗?
崔渡听得反胃至极,隐隐作呕。
姜韶华不知何时松开手,缓步向前。
崔渡默默随在她身后。
从京城回来的路上,我遇到了几波流民。他们之中,有不少都吃过人肉。姜韶华低声道:我应该对他们除之而后快。可再仔细想一想,人饿到极处了,没粮食吃,野菜树叶都寻不到的时候,不想被饿死,也就只剩这条路可走了。
我又有什么资格来指责怒叱他们?明明是朝廷的过错,没有及时地赈济放粮,没有后续的应对措施。
堂兄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郎,登基坐了龙椅,政务奏折都不太看得懂。百官之首的王丞相,要的是独掌大权,太皇太后和安国公一党,想和丞相党分庭抗礼,所以要不停地争斗。
我上朝三个月,大朝会小朝会都参加了。听得最多的就是两党争执,大事要争,小事要争,派钦差要争,派武将要争,用度要争,什么都要争。
用心当差做事的臣子,倒成了罕见稀有。
说到这儿,姜韶华难得的愤怒起来。她停下脚步,黑眸中闪出幽暗的火焰:党争误国,莫过于此。如果所有人同心合力,做事效率要高出几倍,政令能迅速定下,能上传下达,能救更多的百姓。
他们明明知道其中的道理,可他们就是不肯罢手。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人人都有私心私欲。
大梁朝堂,充斥着这样的臣子,坐在龙椅上的天子又能有什么作为?我整日看着这些,心中愤怒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