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此事也颇有风险。一来路途遥远奔波劳苦,二则耗时极长,可能要两三年甚至几年之功。 还有,路上如今不太平,四处都有民匪。我会派亲卫营随行护送,万一遇到饿急了眼的大批饥民,还是十分危险。
如果汤家愿意接下这桩差事,本郡主绝不会亏待汤家。
卖出玉米红薯的银子,汤家留下三成。你不必推辞,本郡主不会白白差遣人。
这件事,你好好思虑几日,可以派人回去给你兄长送信,商议一二。等商量妥当了,再给我回音。
汤五太爷静静听完后,拱手道:不用思虑,我现在就可以回郡主,这桩差事,我们汤家接下了。
姜韶华目中闪过笑意:你真的想好了?
来之前就想好了。汤五太爷肃容道:草民还是那句话,郡主对我们汤家有大恩,现在正是我们汤家回报郡主的时候,义不容辞。
再者,现在外面买粮不易,南阳郡里又不缺粮食,草民正发愁要怎么经营粮铺。现在能外北方拓展经营,说不得,汤氏粮铺能借着郡主东风开遍北方州郡,成为北方最大的粮商。
至于说危险,开拓商路经营生意,冒些风险也值得。
确实是个聪明人。
在关键时候,也担得起事情。
姜韶华深深看汤五太爷一眼,忽地说道:我记得,你儿子在西鄂县衙当差。
汤五太爷心里一跳,立刻应是:草民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在县衙里户房做司吏。
姜韶华笑道:本郡主这就让人发一道公文,让汤司吏来王府户房当差。先随着冯长史学一学,磨练几年,日后定然能当大用。
汤五太爷按捺住心里的激动,躬身一礼:多谢郡主。
谁没有点私心?
汤五太爷豁出性命去办差事,能为儿子换来一个好前程,自然甘之如饴。
当日,郡主便令人写了调令,送去西鄂县。
一众属官也无人反对。陈舍人也好,马舍人也罢,都是有背景有后台的。就是卢舍人,也是借着卢郡马的风。
汤五太爷要去为郡主出生入死,郡主提携汤五太爷的儿子,这很合理。
他们甚至隐隐盼着成为惯例。以后自家子侄入仕也能多些便利。
几日后,陈卓从荆州回来,正好遇上了前来王府报到的汤司吏。
汤司吏今年三十,身量中等,一脸精干,跟在冯长史身边,态度恭敬:汤有银见过陈长史。
陈卓不动声色打量一眼,随口笑道:以后同在王府里当差,见面是常事,不必这般拘谨。
冯长史笑着接了话茬:先进去见郡主。然后随我去户房,粮队过几日就要出发。要忙的事情多得很。
汤有银还不知道自己即将拉磨拉得怀疑人生,忙笑着应下,带着激动雀跃的心情进了书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