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队入港,军士纷纷上岸修整,朱能换了马,直奔宣慰司而去。
郑和、张玉、梁道明与施进卿正围着一张海图争论着。
施进卿不同意张玉直接北上的想法,道:北面是满剌加的领地与海域,他们虽不如满者伯夷,但也有着强大的实力,且蛮横侵略,虽然陈祖义极有可能隐藏在这一片海域,可若大明船队北上引满剌加敌视,恐怕得不偿失。
张玉据理力争,手指戳在海图上,指着满剌加以东的群岛:陈祖义尾大不掉,任由他坐大,对于旧港宣慰司始终是个威胁,须早日除掉。至于满剌加那边,完全可以先给他们通个气,然后由这里找到并消灭陈祖义,之后向东北行进,返回大明。
梁道明很想赞同张玉,只是眼下的问题并不是消灭陈祖义,而是找到陈祖义。
郑和也清楚这一点,这段时间商人在忙碌筹备货物,大明船队也没有窝在海港,而是四处找寻着陈祖义的踪迹,可这个家伙似乎消失了,无论如何找寻,也不见他的踪迹。
传言陈祖义于满剌加的海岛出现过,可出现未必是长留,他是海贼,干一票换一个地方很常见。
朱能入殿,行礼后不甘地说道:没有找到陈祖义的踪迹,一些商船提供的线索都没有价值,他这次藏的很深。
郑和听闻之后,低头看着海图,沉声道:那就让他多活一段时日吧,从船队上拆下二十门火炮,交付施进卿以作防范之用。
施进卿没有拒绝,感激道:我以性命担保,我在,旧港宣慰司在!
郑和凝重地看着施进卿,说道:我能做得不多,大明军士出来许久了,需要带回去。你放心,旧港宣慰司是大明的领土,大明必不会舍你们于危险不顾。
施进卿拱手道:陈祖义不会再得逞,倒是你们返航时需多加注意,错过了最佳时节,此番北去多是顶风而行,耗时怕会更长一些,保障储备应到位。
郑和微微点了点头,最好回去的季节当属夏日,顺南风北上,可现在拖不得了,朝廷对于占城的安排如何,是否与安南开战,郑和不得而知。
再者,商人货物已满,再停留在这里已无意义,早日带货物返回京师,也好让朝廷知晓南洋富庶,开海禁,利沿海万民。
至于顶风,郑和并不担忧。
现在的福船用的可不是单帆,而是三帆。
最初人们用帆,只能借助顺风或侧后风航行,后有了风有八面,唯当头不可行,在宋代时期,便掌握了船驶八面风的技术。
船驶八面风实现了顶风与逆水而行,当迎面为顶风时,可通过调戗(船头)使斗风,将顶风化作侧斜风,走之字型前进。
虽然顶风航行耗费时间会长一些,但毕竟是归途。
通知下去,按原定日期,即后日返航。郑和说完,便看向梁道明,说道:也请梁公安排妥当。
梁道明面容有些沧桑,带着几分病态的疲倦,说道:自少年离家,我就在等这一日,没什么好安排的,葬在故土便是我余生最大的安排。
落叶要归根,这是他的信念。
船队在整顿完毕之后,开始出港,施进卿带宣慰司所有官员送行,并许下了为大明捍卫领土的承诺,郑和、梁道明、朱植、沈一元等人挥手告别。
在雄浑的军号中,浩荡的船队消失在了海面之上。
施进卿看着原本满满当当,如今却显得空荡荡的港口,对郑伯下令道:区分军港与民港,开港迎客,告诉所有的往来商人,这里将是他们安全的避风港。
郑伯肃然应道:遵命。
中-山王府。
徐增寿醉醺醺地回到府中,走至后院,便看到了半躺在藤椅里的徐辉祖,不由清醒了过来,上前行礼道:大哥,今儿不是到你轮值,为何在府中?
徐辉祖睁开眼,见阳光有些刺眼,便又闭上了眼,沉声问道:又去了秦淮河畔?
徐增寿有些尴尬地笑了笑,说道:只是寻点乐子。
徐辉祖坐直了身子,用锐利的目光看着徐增寿,问道:找乐子,大哥不拦你,可你不应该与李增枝、朱高煦走得太近!
徐增寿有些不乐意,脸色难看,反驳道:在这京师之中,除了他们还有几人能与我一起寻乐子?我就想不通了,大哥在担心什么!
徐辉祖起身走向徐增寿,冷厉地说道:你不知道,监察御史一次增加了两百多人,都察院已成为京师最大衙署,若是被他们抓到了把柄……
能有什么把柄可抓?
徐增寿动怒,反问道。
徐辉祖瞪着徐增寿,咬牙道:我是你的兄长,长者为父,你给我听好了,朱高煦与李增枝都不是什么好人,你若再与他们纠缠不清,休怪我不讲情面!
徐增寿梗着脖子,刚想说话,却被一声惊喜之音打断了。
大哥,三哥,看我买了什么回来?
徐妙锦提着几个花色布袋子,笑盈盈走了过来。
徐增寿看了一眼徐妙锦,便没有兴致地说道:我身体不适,先回去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