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老管家慈爱的看着她,恍惚中像是看见了年轻时候意气风发的沈平佑,他眼眶微微湿了,却笑着附和道:正是这个道理。
沈胤之未死的消息传出,军营外早有人等候,见了燕琅一行人,这群八尺大汉竟也热泪盈眶:幸而定北侯未死,沈家嗣统不至断绝,否则来日到了地下,我等还有何颜面去见大将军!
众人说及此事,不免伤怀,燕琅谢过他们几番上表请求追查真相之事,一道进了军营,又讲起昌源战败之后的经历。
众人听得唏嘘不已,心生悲恸,对于面前的沈家之子,免不得再加抚慰,如此寒暄过后,燕琅便问起北境战事如何。
还能如何?蒋世安冷笑道:陛下已经准备与柔然和谈,勒令边军不得出战,岂不叫人心冷?大将军便白白死了吗?那战死的十万将士又算什么?柔然今日烧三镇,明日屠六村,好不嚣张得意!
皇帝登基之后,便以文官与宦官监军,掣肘武将,蒋世安性情桀骜,甚至曾因与监军交恶而入狱,自然对朝廷无甚好感,横眉怒目道:大将军战死沙场,这是人祸,并非是他无能,可恨皇帝昏庸,不肯为大将军张目也就罢了,竟还叫静秋小姐去和亲——世间安有这样的君主?天子无道啊!
他性烈如火,向来耿直,心中激愤所致,嘴上更不留情,其余几个将领听得口风不对,忙低声劝道:世安,慎言。
慎言个屁!蒋世安双目圆睁,怒道:他做得,我说不得吗?!
燕琅不露痕迹的打量一圈,便见周遭将领大多神情愤慨,面露附和之色,只有极少数几个显得有些犹豫,左右为难似的。
慕容家毕竟是皇族正统,想要更改掉他们心中忠君体国的观念,也非一日之功,燕琅心下略微有了几分底,便笑了笑,顺着蒋世安的话,劝慰道:皇帝如何行事,暂且不予置喙,北境这一方百姓的安泰,才应是我们注目之处。
蒋世安听她如此言说,神情为之一凛,帐中气氛也凝重起来,正在此时,却听帐外有人震声道:这话说的不错,只是这都是朝中公卿与军中大将该做的事,却与定北伯无甚干系!
燕琅听得心头微动,闻声去看,便见军帐门帘一掀,走进来一个身着铁甲的悍勇大汉,燕颔虎须,两鬓微霜,浓重威仪扑面而来。
众将领纷纷起身行礼,唯有蒋世安哼道:薛礼,你这话什么意思?!
皇帝向来喜欢玩弄平衡之术,朝中如此,皇子们如此,军中也是如此,往往都会在主帅之外设置一副帅加以制约,以防不测。
而薛礼,便是皇帝专门用来制约沈平佑的。
既然是制约,那主副二帅必然无甚深交,否则皇帝决计不会安心,只是……
燕琅忍不住在心底冷笑:军队是什么地方?
令行禁止,雷厉风行,一支打仗的军队,怎么可能用两个声音说话?
尤其是在主帅副帅不和之时,最小的矛盾,都会得到放大,长此以往,不将军营搅和的乌烟瘴气才怪。
沈平佑死了,朝廷至今都没有给出交代,以至军心不稳,沈家旧部心有愤愤,而皇帝忙于议和之事,又知边军此时必然对朝廷有所抵触,是以直到今日,都没有指定继任主帅。
说来可笑,自沈平佑死后,大夏用来抵御柔然的这支边军,竟一直都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薛礼这个副帅,是皇帝为了掣肘沈平佑而从东南调来的猛将,对于世代受沈家调度的北境边军而言,自然尿不到一个壶里去,这也就造成了现下边军中的窘迫局面:
以薛礼与监军为首的副帅派系与沈平佑留下的亲信派系互相抵触,争执不休,只是碍于种种原因,方才暂时维持着和平的假面。
沈平佑死了,但他的政治遗产还在,沈家世代留下的余荫还在,沈胤之身为沈家嫡长子,在这支军队中,先天就具备无限优势,他站出来收拢沈平佑旧部,局势立马就要失衡,难怪薛礼要专程来敲打一番。
燕琅猜出他心思,脸上却也不显,迎将上去,施礼道:薛将军。
薛礼面色冷漠,点点头,算是受过她的礼,又开门见山道:镇国公为国捐躯,的确可敬可叹,但边军毕竟是大夏的边军,不是沈家的,定北伯,你要知晓自己的身份,不要乱了分寸。
这话说的十分不留情面,其余将领为之变色,蒋世安眉宇间怒色一跳,正待开口,燕琅却先一步颔首,道:是。
薛礼听闻沈胤之回营,唯恐沈平佑旧部以他为首,与己方对抗,这才甲胄在身,意图给他个下马威,不想沈胤之这般平静,反倒叫人措手不及。
他盯着面前这个年轻人看了会儿,最后也没能再说出什么来,点点头,一掀军帐的帘子,大步离去。
少将军!有几个年轻将领按捺不住,面露怒色:薛礼欺人太甚!年长些的将领们也有些气不过。
他毕竟是副帅,又是长辈,不可直呼其名,燕琅神情为之一肃,环视一周,正色道:我们是军人,是要保家卫国的,柔然刀锋已至,不思对抗杀敌,反而内斗攻讦,这是军人该做的事情吗?!
众人听得一怔,面露惭色,老管家见状,忙打圆场道:时辰晚了,诸位都早些回去歇着吧,少将军既回来了,日后说话的机会还多着呢。
众人听罢,这才各自散了。
营帐的帘子落下,秋风中摇曳几下,最后归于平静,燕琅的叹息声就像是落叶一般,悄无声息的落到了地上。
乱啊,她道:柔然都打到家门口了,边军内部竟然还是一团散沙。
老管家笑着为她斟了杯茶:要不怎么说是来收拾残局呢。
燕琅将面前茶杯分成两拨儿,分析道:父亲的旧部大多对朝廷心有不满,但仍有人对其怀有希望,两下里本就有所冲突;而以薛礼为首的所谓副帅一系,将领与监军的关系也并非十分融洽,之所以能够维持平衡,没有闹出乱子来,只是因为有柔然这个大敌在前,局势所限,但天长日久下去,未必不会生变。
老管家听得默然,隐晦道:老爷在军中的威望,也是一日日积累出来的,绝非一蹴而就,少爷想如同老爷那样,叫边军如臂指使,怕还欠些火候。
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
燕琅听出他话中深意,失笑道:正如薛礼所言,这并不是沈家军,元帅之职又非世袭,我自然无法号令三军——别说是他,即便是父亲的亲信旧部,视我如子侄的那些人,怕也未必想过叫我去统率这支军队。
沈胤之太年轻了,虽有功勋,但并不足以登顶帅位,也不足以与那些老将相提并论,她道: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老管家最怕的就是她被报仇冲昏了头脑,急于求成,现下见她如此冷静,不禁欣慰道:是这个道理。
燕琅知晓他好意,也是莞尔,拍了拍老人家的肩,道:当别人将沈胤之视为扫平柔然的悍将、大夏的支柱,而不是沈平佑的儿子时,这条路才算是走通了。
老管家慈爱的看着她,感怀道:愿我有生之年,能够见到这一幕。
不会叫您等太久的,燕琅道:霍去病封狼居胥时,不也才二十一岁吗?
……
第二日清晨,燕琅起个大早,照旧练过沈家枪法之后,又去清点沈平佑留下的亲卫与昔年跟随他征战四方的那支河西子弟兵,将其编成一支偏军队伍,归于自己名下。
他这是什么意思?监军李韬听闻此事之后,大皱其眉,向左右道:收拢亲信,拉帮结派吗?
薛礼则道:他既没有逾矩之处,便无需理会。
李韬听得冷笑:薛将军,你的心可真宽!先前陛下打算叫荣安郡主和亲的消息传回来,边军就险些哗变,现下沈胤之回来了,难道不会追究沈平佑之死的真相?有他领头,边关怕是又要乱了!你这个空降过来的副帅,又能顶什么用?你说的话,有几个人会听?!
薛礼道:镇国公为国捐躯,的确可敬,暗下黑手,延误军机之人,也的确该杀,定北伯身为人子,为父亲求一个公道,又有什么过错?至于边军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