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时代周刊》米国版
米国,纽约,唐人街。
四十年代修建的公寓楼距今已经超过半个世纪,像这样的公寓楼在纽约有很多。
多年前,这里曾是众多国内留学生在纽约抱团取暖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听木心讲课、聚会、组织沙龙。
如今数年时间过去了,曾经追求自由和艺术的留学生们都放下了矜持,陷入了为生活奔波的忙碌状态,热闹的公寓也逐渐冷清了下来。
今天,难得公寓又来了新人,大家又聚在了一起。
大年是水木的高材生,这是谁的小师弟,自己主动认领一下!程丹青开着玩笑。
在场有两人起身跟张大年握了握手,聊了几句,果然是差了七八届的同学。
我们水木在纽约真是人才济济啊!
行了,知道你们水木留学的人多,就别自吹自擂了。
介绍完了新伙伴,程丹青感慨道:这两年大家越来越忙,像这样的聚会越来越少了。
《霸王别姬》确实给咱们中国人长脸!
三百块?那也不错了,我记得我出来的时候,工资才刚一百出头呢六七年时间涨了200%。
说话的是卢志芳,她对于林为民所获得过的荣誉如数家珍。
一个郁郁不得志、岁月蹉跎,一个天资纵横、年少成名,这两个人放在一起,不仅是强烈的对比,也充满了戏剧张力。
不光是燕京,沪上、羊城很多城市都有这种情况。三千块钱一平米的房子,以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十个月到一年不吃不喝才能买一平米的房子。
去年《理查德·耶茨文集》出版,又是一样的宣传策略,比上一次还要成功。米国的媒体完全把林为民和理查德·耶茨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
张大年沉吟片刻,说道:我先从经济层面说起吧。改革开放十多年了,成果是有的,国民经济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物资比前些年有了极大的丰富。拿工资举例吧,我出来之前在计算机所工作,每个月可以拿到800块钱左右工资,我这个工资在燕京属于高薪,普遍的工资大概是三百块钱左右。
黎全武说道:《霸王别姬》的小说在米国畅销了十年,话剧登陆百老汇的时候我们还去看过,场场爆满,在米国的人气绝对是一等一的,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那诺贝尔文学奖也不是他们家的。黎全武辩驳道。
行了行了,为了人家的事有什么好吵的!程丹青劝道。
黎全武说道:米国人说话就是喜欢夸张!
干嘛?
这几年,两人偶有通信。
不能这么算,物价涨了多少啊!我跟家里人通信,米面粮油这些涨的幅度可比工资高多了。
我寄给林为民,他都上《时代周刊》了,算是给他报个喜!
黎全武摇了摇头,你们这些狂热粉丝怎么辩都能辩出理来!
这房价涨的没边儿了!
提气的事……张大年思考了片刻,说道:最近的应该就算是《霸王别姬》拿到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事了!
他又拿起那份《时代周刊》,对卢志芳说道:志芳,你这份杂志借我用用。
我有时候跟米国人聊天,他们随口都能叫出林为民的名字,而且对他的印象极佳,都说是伟大的文学家。
每个人为了能够留在这里都使尽了浑身解数,曾经在沙龙非常活跃的两个女同志,为了拿到绿卡嫁给了米国的糟老头子。
资本主义社会,没钱死路一条,华人想要在这里生存下去并不容易。
采访稿足足两万多字,占据了这一期《时代周刊》相当大的份量。
张大年痛心疾首道。
他这句话说完,大家俱是陷入了沉默。
张大年问了一句,立刻有人接话道:当然知道。那时候都快涨到天上去了,不是说前年就不行了吗?
你们看看这个!卢志芳从包里掏出了一本杂志。
我要是记者,也会喜欢写这种报道,完全是戳中了大众的兴趣点。
说到这里,他忍不住多说几句:我印象最深的是从两年前《一个都不能少》引进到米国来的时候,出版社的宣传攻势不小,我在好几本文学杂志和报纸上都看到了相关的资料和报道。
他们身在米国这个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自然知道钱有多难赚。
那年林为民离开米国后请程丹青等人去看了一场《追风筝的人》,事后程丹青特意去信表达了一番感谢。
但之前更多的还是作品红,可自从那次的宣传之后我就感觉有点不太一样了。